观众平时看到的许多画面,其实都是几个镜头拼起来的,比如两个主角对话,镜头拍A,A先说一句,然后镜头转B,B再回应一句,实际上,拍摄的时候,这都是分两段拍,分别拍了A和B,再通过后期剪辑“拼”起来的,大部分时候,观众并不会觉察,只感觉好像二人是在流畅对话。
而所谓的一镜到底,是指导演从喊“action”到“cut”,中间不停,镜头不切换,直接一口气拍完,就像这男子从巷口骑车而入、进到面店,中间没有任何剪辑,镜头就是跟着他从巷口一口气拍到了面店这里。
对于弹幕后的观众来说,大概只是觉得跟着男子的视角,十分有画面感,勾起了他们各自不同的回忆而已。
但是对于创作者们来说,要达到这个目的却并不简单,这样长的一段镜头,主角、配角、群演、场面调试、灯光、置景、摄影、轨道所有环节,至少涉及上百个工作人员,在这个镜头里要全部精准地完成动作,任何一个人出差错,这段镜头就作废;
譬如男子骑车和老汉打招呼的这个点,摄像机在轨道上去追随捕捉,男子和自行车、老汉抬头的瞬间、镜头的位置,必须完全不差,才能让观众的视角完完整整地看到男子和老汉打招呼的过程。
但凡自行车速快一点,或者摄像机速度慢一点,镜头可能就只拍到男子的背影;要是老头抬头的速度慢一点,镜头就捕捉不到他的神情;更不要说其他还有灯光、道具、布景的工作人员……所有人任何一个出了岔子,从进巷口、到在面店坐下来这一长段镜头就要全部作废,从头再来重拍,这拍摄难度可想而知。
也正因为一镜到底的拍摄难度极大,这也是国际上许多名导热衷挑战的运镜方式之一,许多影史上的经典都曾以这种方式拍摄。虽然这段镜头只有短短几分钟,但一镜到底的意识却是十分清晰的,这片子可不是现在的作品,在那个资讯不甚发达的年代就能挑战一镜到底,可见导演不是凡人。
这样的镜头,它的优势也是毋庸置疑,观众跟着男子一路走来,潜意识里,已经勾勒出这个男子的环境,这条街巷是那个时代某个城市的一角,像男子和老头打招呼这个片段,足以让观众推测出男子多半也是这条街巷的长住居民,否则他不能跟左邻右舍这么熟悉,因为大量的细节自然而然涌入脑海中,也勾起了观众记忆的共鸣,自然他们也进入了故事的情境。
待到那男子坐下,热腾腾的面条端上了桌,他浇上醋,吸溜一口,弹幕上的一反应都是:
“看饿了……”
“我小学的时候楼下就有一家面店……这种店就是好吃……”
“那当然,能在巷子里开下去,不好吃左邻右舍不会去吃它啊……”
男子夹起一块卤过的猪蹄,镜头特写,更是让人觉得浓油酱赤,他放入嘴中大口咀嚼的满足模样,叫人完全可以想像猪蹄是多么弹韧鲜香。
这大口吃面的镜头,拍得也极好,构图也是十分专业,男子、面碗、小小面店几张桌椅,有详有略,交待得清清楚楚。
“话说这个分类不是在‘悬疑惊悚’里吗?怎么变成美食频道了?”
“兄dei们,我已经去热猪蹄了哈哈……”
“我为什么要半夜来看……”
待男子动作忽然停下来,镜头打近,观众的注意力一下被抓住,他面上流露出古怪的表情,然后十分生气地伸手去嘴里摸了一样什么东西出来,可男子看清楚那样东西时,蓦然面色一白,扶住桌子转头就吐了,镜头特写一打,那赫然是一枚完整的人指甲。
弹幕刹那爆炸:
“卧槽!”
画面就此戛然而止。
评论区一片大骂:
“上传视频的家伙你出来,我们不打死你!”
“为什么偏偏放这一段!半夜吓死了卧槽!”
“我刚刚在啃猪蹄啊啊啊啊!”
“传就传了,你特么为什么只传个开头!”
“一人血书跪求片名!”
孙晓博长长吁了一口气,把手机递还给霍琅,还有点沉浸在刚刚那段镜头里,他是个编剧,比观众看的更深一层,刚刚的镜头里,导演已经将这个悬疑故事开头的悬念全给编织了出来:
凶案发生了,面里有手指甲;死的人是谁?嫌疑人又是谁?面店老板?小区里的其他人?可这样的小区,大家互相很熟悉,不是一个理想的作案环境……有无数疑问会盘旋在观众心中。
而这些疑问的谜底,全部埋在那个一镜到底之中,留待观众细心挖掘。